慧粹

首頁 慧粹 教言精粹
563-18-13-佛陀入胎日  投胎是個「技術活」!.png

佛陀入胎日 | 投胎是個「技術活」!

佛陀入胎,是為了完成救度眾生的大願,而普通人入胎,則是隨著業力不由自主地流轉。令人震撼的是,早在2500年前,佛陀就以超越時代的智慧,在《阿難入胎經》中精準揭示了生命入胎、胚胎發育的全過程,其中的許多 ...

561-18-11-修出離心是不是就不能看電影、購物、旅遊了?.png

修出離心是不是就不能看電影、購物、旅遊了?

問:我現在進入四加行的學習了,每天早晨起來打坐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有出離心了,可是一旦下坐之後,還是想去看電影、跟朋友一起玩,怎樣去平衡這種關係呢?我也擔心要是玩多了,修行的心力就會變弱。如果真的變弱的 ...

560-18-10-發了菩提心卻做不到怎麼辦?.png

發了菩提心卻做不到怎麼辦?

問:雖然我現在發了菩提心,但在實際日常生活中處理問題的時候,又做不到自輕他重等,那該怎麼辦? 慈誠羅珠堪布 答:其實,佛也沒有要求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明天就一定要去做這些事情,這些都是有過程、有次第 ...

559-18-09-什麼時候才算真正有了菩提心?.png

什麼時候才算真正有了菩提心?

問:我們修行的時候,怎樣能辨別自己是否生起了菩提心呢? 慈誠羅珠堪布 答:這個比較容易辨別,首先我們要去了解菩提心是什麼。簡單地說,菩提心需要兩個標準:一個是下定決心我要度天下所有的眾生,只要有機會 ...

558-18-08-假證悟&真證悟.png

假證悟&真證悟

想解脫,就必須能照見萬法的實相。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照見了實相呢?從佛經的描述中去尋找依據算是其中一個辦法。不過,這種辦法有個bug,因為實相超越了語言所能描述的範圍,語言只能盡量貼近,而這些語言所描述 ...

556-18-06-修行點滴在日常.png

修行點滴在日常

人們有時會認為,學佛是學佛,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它們之間沒有什麼交集。身處佛堂時,佛在心間;出了佛堂,佛在腦後,一切照舊,其實並非如此。生活和佛教不僅沒有任何衝突,而且還非常有必要將二者結合起來。 ...

554-18-04-皈依依止上師,不能憑「眼緣」.png

皈依 | 依止上師,不能憑「眼緣」

在前面的幾篇文章裡,我們深入探討了皈依前後的諸多要點,相信大家對學佛需要皈依、如何皈依,以及皈依後的行持關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新的問題可能又冒了出來:找不到可以依賴的善知識怎麼辦?遇到了上師,卻 ...

555-18-05-佛初轉法輪日 超越輪迴的「通關秘籍」.png

佛初轉法輪日 | 超越輪迴的「通關秘籍」

今天是釋迦摩尼佛成道後初轉法輪的殊勝紀念日。2500多年前,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來到鹿野苑為五比丘傳講了苦、集、滅、道四諦法。這是佛陀第一次說法,佛教史上稱之為「初轉法輪」。佛陀的傳法,如同照亮 ...

553-18-03-皈依皈依後要有「邊界感」,與外道保持「社交」距離.png

皈依 | 皈依後要有「邊界感」,與外道保持「社交」距離

皈依看似簡單、基礎,但其實還有很多相關問題有待釐清、確認。例如,有人不清楚三皈依和四皈依的異同,有人認為上帝也是一位菩薩,所以可以向他祈禱;還有些人對外道的修行場所、經典等如臨大敵、視若洪水猛獸,這些 ...

550-17-30-皈依皈依佛門後,必須重視的九件事.png

皈依 | 皈依佛門後,必須重視的九件事

警惕這些不如法的行為 在《大圓滿前行 普賢上師言教》一書中,華智仁波切曾揭示過一些佛教徒不如法的行為: 如今我們這些人自以為是三寶的隨行者,可是竟然對佛經、佛塔、佛像等沒有一絲一毫的恭敬心,居然把 ...

549-17-29-皈依  把握三選一,學佛方向更清晰.png

皈依 | 把握兩個「三選一」,學佛方向更清晰

大家不要以為皈依完畢即大功告成,皈依只是確定我們佛教信仰的身份,從此成為了佛教徒。身為佛教徒,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要從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人天佛教三者中選擇其一——這就是我 ...

548-17-28-皈依  皈依的功德與分類.png

皈依 | 皈依的功德與分類

皈依的功德 皈依三寶,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泉源。 有一部經叫做《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講了皈依的功德。當時阿難尊者問佛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