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有時會認為,學佛是學佛,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它們之間沒有什麼交集。身處佛堂時,佛在心間;出了佛堂,佛在腦後,一切照舊,其實並非如此。生活和佛教不僅沒有任何衝突,而且還非常有必要將二者結合起來。佛教的智慧強大到足以讓人們從最難逃脫的囚籠——輪迴中解脫出來,所以如果用它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大事小情,只會更加得心應手。
正如某位大德所說:學佛和生活並不矛盾,不僅如此,它們還可以互相圓融。我們完全可以將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說生活中大多數的事情變成大乘佛教,同時,將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變成生活。這是最理想的學佛方法。對於佛教徒而言,這既有實際意義,同時也非常重要。
修行從身邊的人做起
儘管目前我們的境界不一定很高,但是都渴望修行,而且正在修行。有些人因為某些特殊原因,和父母關係不佳,很難生起感恩之心。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種情況並不完全是父母的責任,與我們自己的行為以及前世的業力也有關係。
我們學習的所有理論,都應該用來針對自己的煩惱,而不是挑剔別人的過失。學習理論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反省:這些理論怎樣用於生活之中,我是否用上了,有沒有幫助。對眾生態度的轉變,要從對父母、家人以及同事、同學等周邊的人開始。
一切改變源於自心
我們在生活中與人打架的情況比較少,但口水仗是經常發生的,不但會與陌生人或討厭的人吵架,而且對父母甚至也會惡語相向。如果學佛只是懂一大堆理論,實際遇到問題時還是與世俗人如出一轍,這樣學佛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所有人都有這個毛病,面對矛盾,除了以牙還牙沒有其他辦法,還認為是理所當然。佛告訴我們:可以換一個思維的方式和角度,這樣會明白很多道理。在明白道理之後,還要努力鍛鍊自己的心,鍛鍊到一定程度,內心就會發生變化,語言和行為也會隨之轉變。這時自己和他人都能感受到改變,這就是學佛的成果。
一切改變都源自於心。內心若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人處世就可能發生改變。如果理論上明白待人和善,但由於並非發自內心,那就根本沒有多少力量。所以理論一定要用來調服自心,不能顛倒地去用,否則不會有任何進步。當然,暫時有這些煩惱情有可原,但行為上絕不能與世俗團體一模一樣。
讓浮躁歸於平靜
有時候我們對親友大動肝火,煩惱的背後就是因為浮躁的心。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沉澱、平靜,而能夠讓心靈沉澱和平靜的方法,就是禪修和菩提心等佛教的方法。
所有人的通病,就是懂得很多理論卻不能知行合一。這並不是說,所有理論都要落實到實際中,因為很多理論講的是佛菩薩的境界,目前要達到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些理論只要自己稍微投入一點,當下就能做到。
所以,學佛要接地氣,這句話說得非常好。很多人非常渴望學習一些高深的法,卻對當下能做的事情不屑一顧。對我們來說,現在最切實可行、能做到的就是菩提心等基礎的修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點點滴滴做起,才是真正的學佛。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引言淺色字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正覺海」微信公眾號:《修行點滴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