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釋迦摩尼佛成道後初轉法輪的殊勝紀念日。2500多年前,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來到鹿野苑為五比丘傳講了苦、集、滅、道四諦法。這是佛陀第一次說法,佛教史上稱之為「初轉法輪」。佛陀的傳法,如同照亮黑夜長空的啟明星,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我們在遭遇人生的困境和阻礙時,會為找出出路而歡欣雀躍。然而人生的劇本從來都是一波三折,好景不長,我們總在其間不斷沉浮。即使有相對的安樂,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希冀和恐懼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和死亡。
那麼終極的出路在哪呢?就在佛陀初轉法輪時,為我們傳講的「苦集滅道」四聖諦上,它能指引我們洞穿輪迴的封鎖,獲得永久的安樂。
初轉法輪的內容非常重要
佛陀一生中,在顯宗方面轉了三次法輪。其中第一轉法輪,對初學者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境界還不高,所以要從第一轉法輪的內容出發。
第一轉法輪的內容,就是苦、集、滅、。雖然在第一轉法輪中,已經有了四諦,但在第三轉法輪裡面,也講過四諦。例如,全面解釋第三轉法輪主要內容的典型論典是《寶性論》,此論中也講過四聖諦。也就是說,四聖諦不僅是小乘佛教的觀點,同時也是大乘佛教的觀點。四聖諦在大乘、小乘,甚至密宗裡面都會出現,它是學佛的總方案、總框架,所有從小乘佛教到密宗的修行,都不會超過這個框架。
凡夫為何流轉於輪迴
何為四諦?就是苦、集、道、滅。為何不是五諦或三諦呢?因為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東西可以分為兩種:涅槃和輪迴,在這之間沒有第三種存在可言。輪迴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兩對因果加起來就是四諦,佛教的四諦就是以因果來解釋輪迴和涅槃。
凡夫為什麼流轉於輪迴,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佛陀以其無礙的智慧,將這個問題的答案向我們一語道破:不論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這個因叫做集諦。而苦諦,就是輪迴的果。為什麼取「諦」字呢? 「諦」就是真實的意思。這是否意味著輪迴是真的呢?並非如此。之所以稱之為真實,是從聖者的角度而言的。因為凡夫的所見與聖者的所見有雲泥之別,凡夫因被種種無明所遮障,所看到的只是虛假的幻覺,而聖者看到的則是真實的,所以,「諦」字並不是依凡夫而取的名稱。
那麼,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東西呢?有四個。輪迴的因是集諦,果是苦諦;涅槃的因是道諦,果是滅諦。滅就是透過修行之道而消滅所有的業障、痛苦,遠離輪迴一切不清淨的現象。
看病吃藥才能重獲健康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用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比喻來詮釋四諦:從一個人生病、看病、吃藥,到最後重獲健康,醫生治病的過程一般有四個步驟:
1. 必須知道病的本質;
2. 必須斷除病源,如果不將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沒有用的;
3. 給藥;
4. 藥到病除。
任何醫生給人治病,都必須經歷這四個階段。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無法下藥,知道病因但沒有藥、不懂藥理,或下錯藥也起不到作用,所以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必須從知道病因入手。同樣,四諦也和治病的四個步驟相對應:「苦諦」是所知,「集諦」是所斷,「道諦」是所修,「滅諦」是所獲。
必須讓大家都找到答案
我們首先也必須知道輪迴底是什麼?人的生老病死以及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以上所有的問題都可歸納為兩個字──苦諦。了解苦諦以後,就對如何解決生老病死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它們的根源就是集諦,要斷除這個根源,該採取何種方法呢?生理上的病症需要適當的藥物,醫治生老病死則需要修習正法。對治煩惱執著,必須利用某種與它針鋒相對、尖銳對立的東西去將它推翻,不然起不了作用,這就是道諦。結果就如同對症下藥後病人能重拾健康一樣,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決個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薩的發心,是不僅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更要解決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
要完全做到這點是極其困難的,單憑個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眾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無法完成。但佛的能力和願力是永無止境的,他時時刻刻都在度化有緣眾生,即便如此,佛也無法度盡所有眾生。能否度盡不是首要問題,關鍵在於是否為此奮鬥。四諦就是為達到這些目的而宣說的。
值此殊勝日,讓我們感念佛陀為眾生傳法之恩,遵循他所指明的脫離輪迴之路,堅定地走下去,不僅自己要爭取盡快解脫,也要幫助更多的眾生早日離苦得樂。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引言及結語部分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正覺海」微信公眾號:《佛初轉法輪日 | 超越輪迴的「通關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