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幾篇文章裡,我們深入探討了皈依前後的諸多要點,相信大家對學佛需要皈依、如何皈依,以及皈依後的行持關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新的問題可能又冒了出來:找不到可以依賴的善知識怎麼辦?遇到了上師,卻不確定對方是否是合格的善知識,該如何是好?別急,這些問題都有應對之策。
沒有上師,難成佛
就像考上學校,就要去聽課,不能整天都在校園裡玩,否則學不到真功夫一樣,皈依以後,必須找一個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我們永遠無法學習和修行。尤其是藏傳佛教的密法,更強調金剛上師的重要性。
嚴師出高徒,高材生的培養,取決於學校的師資力量。之所以名牌大學受追捧,其原因也在於此。如果沒有好的導師,研究生也不能研究出有實際價值的成果。學佛能否成就,也觀待於善知識的真偽賢劣。如果依止了不標準的善知識,即使有一顆虔誠恭敬的心,但若少了聞思修行後勁的推動,當初的虔誠之心,也會慢慢淡化,乃至消失。所以,善知識的鑑別與依止特別重要。
雖然學佛要靠自己的努力,但如何努力,往哪個方向努力,卻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和教誨。如果沒有人指路,我們就會誤入歧途甚至南轅北轍,那樣即使耗盡畢生精力,也不會到達目的地。標準、具德的上師善知識,會指引我們一條正確無誤的路。接下來的事情,就看自己的努力了。方向正確了,走一步,就會近一步。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依止上師,莫大意
既然從皈依開始,到後續的學習、修行都需要善知識的引導,那麼該如何觀察上師呢?
所依止的上師,應該符合三個標準:
1.依止已經證悟了的上師
給初學者介紹出離心、菩提心等見解與修法,沒有太高的要求,即使沒有開悟的人也可以宣講。但涉及到明心見性、大圓滿、大手印等證悟境界的修法,則必須是證悟者才有資格宣講。如果自己沒有證悟,那就是以盲導盲,很容易讓後學者誤入歧途。
2 、依止有菩提心的上師
所依止的上師,必須有標準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沒有世俗菩提心,就不一定能讓其他人發起菩提心。
儘管在密宗續部中,講了很多金剛上師的標準,但能具備所有標準的上師,卻寥若晨星,不具足大福報,是很難尋覓得到的。退而求其次,若能具足以上兩個標準,也可以依止。
密宗裡面講,觀察上師需要很長時間。其間觀察的標準,不是觀察上師的名氣、財產、寺廟、眷屬等,而是菩提心與修證。
3 、依止戒律清淨的上師
菩提心與智慧是最起碼的要求,但它們還須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即善知識一定是戒律清淨的人。
所謂戒律清淨的含義是指:如果是出家人,就必須具備出家人的戒律;如果是在家人,就要具備在家人的戒律;如果是學密宗的人,其密乘戒務必要清淨。如果戒律不清淨,就沒有資格引導他人,這一點極為關鍵。
以上三種條件是最低要求,如果要依止上師,至少要依止這樣的上師。
錯誤看法,要糾正
錯誤看法1:
密宗特別強調恭敬上師,這種迷信似的個人崇拜實在大可不必。
糾偏:
雖然佛教裡面有許多制度、約束與戒律,但對上師的恭敬與崇拜,不是教條式的制度、規矩,而是因為我們在上師那裡得到了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自然而然就會生起一種發乎內心的感恩與恭敬。
岡波巴大師當年離開米拉日巴大師的時候,曾詢問米拉日巴大師:「我什麼時候可以去度化眾生呢?」米拉日巴大師回答說:「當你見到心的本性的時候,就可以去度眾生了。在那個時候,你對老父我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像對佛一樣的恭敬心。」
在小乘的律經中多次講過,佛陀時代的很多阿羅漢在達到小乘佛教的最高境界——證悟阿羅漢果位的瞬間,都能覺察到佛陀的無比恩德與不可思議的功德。他們深深地體會到,所有生老病死的結束,所有煩惱的煙消雲散,所有痛苦的土崩瓦解,都來源於佛陀的恩典,所以會發自內心地對佛陀感激不已。
認為沒有必要恭敬佛陀的人,一定還沒有證悟,還沒有感受到佛陀的恩德。
錯誤看法2:
既然心的本性就是上師,所以不需要去依止外在的上師,只要依止心的本性就可以了。
糾偏:
《寶性論》當中講得很清楚,心的本性也是佛、法、僧。既然如此,那我們是不是也不需要皈依佛、法、僧了?這顯然不合理。心的本性,是勝義諦的上師和勝義諦的佛,並不是世俗諦的上師與佛。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講,這是沒有用的。雖然從無始以來到今天,心的本性始終具有佛法僧的所有功德,但我們仍然會墮地獄,仍然會當動物,仍然會殺盜淫妄。在世俗諦當中,我們仍然需要一個世俗諦的上師來指導我們,依靠佛陀的方法,讓我們明白心的本性是佛,讓我們證悟心的本性是上師。在證悟以後,我們才能依止勝義諦的上師。每一次觀想佛、蓮花生大師、本尊或根本上師化光融入我們的心間,觀想佛的智慧和我們的心融為一體,都需要世俗諦的上師。即使不想成佛,不想成為阿羅漢,只想修人天乘,那也需要上師來為我們宣講教法,讓我們相信因果,相信輪迴。
觀察上師,有方法
如果只是接受一般的開示,例如傳講顯宗戒律,或是皈依、發心、外加行等修法,對傳法者的要求並不是特別嚴。但是,若要接受密宗的正式修法或灌頂,一定要先弄清楚傳法者有沒有這樣的傳法資格。
密宗觀察上師有三個步驟:
第一是在遠處向他周圍比較了解他的人打聽,這位上師戒律清不清淨,有沒有慈悲心、禪定以及智慧等,這是初步的觀察方法;
第二是到他附近,親自考察他的所有行動;
第三是透過直接接觸,也就是跟他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情,以這種方式來進行仔細觀察。
在這些過程當中,若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並認為密宗對上師的要求他都具備了,最後才可以依止,才能視其為根本上師。這樣的上師需要終身依止,時刻跟隨其後,尊聽教言,依教奉行,就像米拉日巴依止上師的感人事蹟一樣。要聽密法,就應該這樣做。
依照密宗的要求,在依止上師之前要觀察十二年。我們沒有這麼多時間觀察,那該怎麼辦呢?我個人比較推崇藏地老一輩那些公認的上師,他們經歷過很多坎坷,所以其修行境界也非常了不起。當然,我不是說年輕人中沒有好上師,我這樣推薦,是在無法探知對方深淺的情況下,保守且保險的做法。
謹記師教,依教奉行
依止上師的次第是:首先觀察上師,中間依止上師,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趣。修上師意趣便是我們依師的目的。
依止上師的方法雖然有很多種,但最殊勝的依師之法,就是自己認真修行。若真能這樣,不但上師歡喜,而且十方諸佛菩薩都會歡喜。
如果上師讓你發菩提心,你置之不理;讓你發出離心,你也置若罔聞,卻妄想透過其他方法讓善知識生起歡喜心,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徒勞無益。除非他不重視你的修行而重視別的事情,那又另當別論。
簡言之,依止上師的最好方法不是別的,就是法供養──依教奉行,這是最殊勝的供養方式。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淺色字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正覺海」微信公眾號:《皈依 | 依止上師,不能憑「眼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