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粹

出離心是生活的必需品
一提起出離心,大家都覺得是老生常談,說多了、聽慣了,沒什麼新意。但是,所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知道」與「做到」! 我們先一起看看出離的定義:大乘、小乘佛教都讓我們先修出離心。「出」是出走,「離 ...

素食佛弟子該如何看待肉食者?
壹|以素食為主如何跟家人相處 作為一個以素食為主的佛弟子,我們該如何跟家人和朋友相處呢? 我們自己吃素,有時候看到大肆吃肉的人,會覺得心裡有點不開心,甚至對這些以肉食為主的眾生,產生一種輕視的感覺 ...

每天堅持閉關1-2小時
何時居靜處? 當修行境界尚未穩固的時候,要認真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去修行。 在修行之初,我們的定力很差,容易受到外來干擾的影響,此時依止靜處十分重要。但這並不是意味著要辭去工作、離開家庭,到山裡去出 ...

清明節 | 對亡者最溫暖的懷念
又是一年清明時。春景交至,天地清明,細雨紛紛,思緒滿懷。在這個緬懷先人的時刻,我們該如何以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來饒益已經逝去的親友呢? 祭拜篇 問題:每年清明時,家裡人會為去世的長輩掃墓、祭拜。請問堪 ...

皈依有次數限制嗎?能皈依不同的師父嗎?
關於皈依的次數是否有限定?是否可以多次受皈依,還是受一次就可以?是否可以皈依不同的師父呢? 原則上,我們找一位上師,在他座前規規矩矩地受一次皈依戒,就可以了。但之後你想再多次皈依,也可以。 另外, ...

一切佛法的精髓,就是三法印
根據佛經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示現圓寂的時候,有弟子曾詢問釋迦牟尼佛,佛陀圓寂以後,如果有外道或者其他人前來講法,並宣稱其所講內容就是佛法,我們應當怎樣去區分其真假正偽呢?佛陀回答說,在我圓寂之後,無 ...

小乘、大乘、密乘的「四念處」
「四念處」這個詞,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常有耳聞。佛在經中說,認真修學四念處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可以證悟初果。 四念處是佛教中一個很重要的入門修法,即對四種對境進行觀察思維,從而去除常、樂、我、淨四 ...

證悟與否,誰說了算?
《寶積經》法界一切相,無變智者證,愚者迷惑彼,修心得真悟。 壹|是否真的證悟了 我們經常聽人說,某人在修行中開悟了、證悟了、成就了,但是這些成就者他是否真的證悟了,是誰說了算呢?是他自己,還是大家 ...

國際幸福日 | 手持幸福的密鑰
每年的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聯合國大會於2012年設立這個節日的初衷是為了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以及保護地球,提升全人類的幸福感。但事與願違,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即使在經濟發達、法律完善、環境優美的地區 ...

沒有出離心,你就是別人手中的風箏!
出離心和菩提心是基礎,必須有這個基礎才能修更高的法。比如說,一個人還沒學佛的時候非常眷戀輪迴,就是因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把他固定在輪迴當中。 然而通過修出離心,可以使這個力量逐漸減少,或是從本質上斷掉 ...

月全食 | 殊勝的行善良機!
2025/03/14(五)月全食,請把握殊勝的行善良機! 全程歷時6小時2分37秒,其中本影食歷時3小時38分15秒,全食階段則持續1小時5分24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