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教言精粹 從世俗諦「切換」到勝義諦

從世俗諦「切換」到勝義諦

分享

587-19-07-從世俗諦「切換」到勝義諦.png

已經有一些學佛基礎的人,對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個詞並不陌生。那麼,是否有一種力量和方法,可以讓我們直接從世俗諦切換到勝義諦呢?

先來回顧「世俗諦」的含義

世俗諦是我們最了解的,我們在24小時所接觸的一切,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識所能思考的一切都屬於世俗諦。世俗諦中包括了因果、輪迴、造業、行善、學佛、成就、墮落,還有物質、精神、時間、空間、運動等,也包含了古往今來的哲學、科學、藝術等一切學科。

再來回顧「勝義諦」的含義

勝義諦對凡夫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境界叫做勝義諦。在這個境界裡沒有任何物質、精神、運動等世間一切虛幻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個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藍天,萬里無雲萬里晴。雖然它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為世界,這種境界叫做勝義諦,也就是萬物最究竟的本來面目。

兩個世界如何切換?

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個世界是如何切換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個是真理,還是兩個都是真理呢?

對於世俗諦和勝義諦,凡夫是無法切換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諦中,無法進入勝義諦。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諦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

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諦,時而在勝義諦,當他們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於勝義諦中,從此境界出來後,又處於世俗諦中。在這個世界裡,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和精神現象,當他們再次感受到這一切時,已能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

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諦,始終在勝義諦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諦是什麼樣子,知道眾生在世俗諦中幹什麼,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等。

由上可知,人有三種:一種是一直都在世俗諦範圍內,另一種是一直都在勝義諦的境界內,還有一種是在勝義諦和世俗諦之間來來去去。始終處在世俗諦的就是我們凡夫;始終處在勝義諦的就是佛;往來於其間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

怎樣才能超越世俗諦?

現在,第一種人,也就是凡夫,需要做什麼?他們需要超越世俗諦。超越以後他會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勝義諦)存在。於是,他們將此世界(世俗諦)與彼世界(勝義諦)相互比較,又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由此可以明白,現在自己所處的世俗諦世界是虛幻的。在這樣如理修行後,現象世界就會逐漸消失,消失到無影無蹤之時,是否就什麼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後便會出現如來藏的光明。

所以,在世俗諦中,我們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呢?不是去了解佛的境界,也不是要去證悟菩薩的境界,這些與我們還有一定的距離。現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眼、耳、鼻、舌的觀點。我們能推翻嗎?能。因為我們每一個執著的基礎,都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是不穩固的,所以很容易推翻。推翻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先學習中觀理論,之後再反覆思維,這樣就一定能深深地體會到一切都是空性。若能在此之上不斷發展,最後就可以證悟真正的空性境界,那時就可以徹底推翻我們原有的執著。


素材來源: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引言部分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網站」微信公眾號:《幫個忙,讓我從世俗諦「切換」到勝義諦》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586-19-06-傳統文化和佛教裡的孝道,有何異同點?.png

傳統文化和佛教裡的孝道,有何異同點?

問:中國自古就提倡「百善孝為先」。我想請教堪布,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孝道和佛教裡所講的孝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慈誠羅珠堪布  答:兩者之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地方。簡單 ...

585-19-05-在沒有遇到問題之前,一定要先鍛鍊自己的心智!.png

在沒有遇到問題之前,一定要先鍛鍊自己的心智!

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嚴格地說,任何世間的名利等等,除了能為我們提供生存的能量以外,沒有更多的意義。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像閃電一樣無常,像戲劇一樣無實。 雖然古人也說「人生如戲」,其它人也道聽途說地跟 ...

584-19-04-出離心與解脫道.png

出離心與解脫道

就像菩提心不是單純的慈悲心,而是在慈悲心的基礎上,有一個發誓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決心和勇氣,才能稱之為菩提心一樣,出離心除了深知輪迴痛苦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個條件,就是尋求解脫。 在觀修輪迴痛苦之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