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教言精粹 傳統文化和佛教裡的孝道,有何異同點?

傳統文化和佛教裡的孝道,有何異同點?

分享

586-19-06-傳統文化和佛教裡的孝道,有何異同點?.png

問:
中國自古就提倡「百善孝為先」。我想請教堪布,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孝道和佛教裡所講的孝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慈誠羅珠堪布  答:
兩者之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地方。簡單地說,傳統文化提倡的孝道,主要指從世俗生活的角度多關心父母、長輩,尊敬老人。佛教對此也非常重視,有不少這方面的內容。比如人老了以後,需要很多人的幫助和關愛。尤其在密宗蓮花生大師的一些書籍裡,這方面內容提得比較多。佛教的不同之處,則是更加希望讓父母擁有內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除此之外,還要更多地考慮他們的長遠問題——不僅僅是今生,還有來世。

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第七天,他的母親就圓寂了。後來,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母親,專門到天界為她傳法,這主要是考慮她長遠的生死問題。還有,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墮入地獄後,尊者也是主要在生死問題上給予她幫助。

因此佛經裡講得比較多的,是讓父母學佛,讓他們相信因果、相信輪迴,然後多做善事,這樣可以幫他們解決相對重要的問題。給予父母世俗生活上的關愛,這非常好,但除此之外什麽都不管的話,就無法解決長遠的問題。另外,雖然子女可以幫父母解決生活和物質上的問題,但父母內心的一些問題,子女有時也無能為力,甚至有些子女自身也存在一些內在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種情況下,想在心理上幫助父母也有一定的難度。

總體而言,佛教裡的孝敬是雙重的孝敬:既包含世俗的方面,也從佛法的角度,在生死的問題上幫助他們。佛教講的「孝」考慮得稍微多一點,主要是這個區別。

佛經裡講,每一個人現世的父母都對子女有非常大的恩德,確確實實是恩重如山,想用某種方法完全地報答這個恩德,的確不大可能,這個恩德是報不完的。然而,如果除了關心父母這一世的生活問題外,還能關心他們的生死問題,可以說這就能報答父母的恩德了,這是最好的報恩方法。所以佛教在這方面講得稍微多一點。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網站」微信公眾號:《問與答|傳統文化和佛教裡的孝道,有何異同點?》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585-19-05-在沒有遇到問題之前,一定要先鍛鍊自己的心智!.png

在沒有遇到問題之前,一定要先鍛鍊自己的心智!

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嚴格地說,任何世間的名利等等,除了能為我們提供生存的能量以外,沒有更多的意義。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像閃電一樣無常,像戲劇一樣無實。 雖然古人也說「人生如戲」,其它人也道聽途說地跟 ...

584-19-04-出離心與解脫道.png

出離心與解脫道

就像菩提心不是單純的慈悲心,而是在慈悲心的基礎上,有一個發誓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決心和勇氣,才能稱之為菩提心一樣,出離心除了深知輪迴痛苦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個條件,就是尋求解脫。 在觀修輪迴痛苦之後,我 ...

583-19-03-一個學佛的人真正該追求的是證悟內心的本質!.png

一個學佛的人真正該追求的是證悟內心的本質!

釋迦牟尼佛並不否認,物質可以解決很多的痛苦。當我們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物質。 但物質卻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人,想必大家已經越來越感受到這一點。所以最終,我們還是要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