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教言精粹 天降月|誰是第一個見佛的人?

天降月|誰是第一個見佛的人?

分享

575-18-25-殊勝「天降月」啟幕 誰是第一個見佛的人?.png

從昨天(2025年10月22日)開始就進入藏曆九月——天降月,這是一年中最殊勝的吉祥月之一。在本月中,行持念咒、頂禮、供養、持戒、修持慈悲心與菩提心等任一善法,都將獲得極大的功德。因此,請千萬不要錯過大好時機。能夠盡己所能地在這些天食素、戒殺、放生等,是十分重要的。

《增一阿含經》中記載,佛陀至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後返回娑婆世界時,須菩提尊者想去迎接,但他想到,見了佛陀的色身不是真實義,應該見佛陀的法身,因此他就在山洞裡繼續觀緣起,沒有去接佛。蓮花色比丘尼第一個去見佛,她說:「佛陀,我第一個來見您。」佛陀說:「你不是第一個見我的人,第一個見我的人是須菩提。因為須菩提在山洞觀緣起,他見到了空性,就見到了我。」這也清楚地說明了證悟空性就是證悟了佛性,見緣起即見佛,也就是見到了心的本性。

恰逢禪定勝王佛的加持日,讓我們抓住這難得的修行良機,修持禪定,向內出發,探究、認識真正的自己。

寂止+勝觀,認識心本性

佛教的禪定通常可歸納為兩類:一是寂止,二是勝觀。

簡單地說,寂止就是讓我們的心從散亂無序的狀態,逐漸達到一個非常平靜的境界。勝觀,「觀」指看到心的本性,「勝」是非常殊勝的意思,勝觀就是非常殊勝地看見自己心的本性。

佛經裡講心的本性是清淨的,要如何體會這一點呢?先透過寂靜的修法,逐步降低心的混亂程度,讓它停留在一個比較平靜、平穩的狀態,至少感覺不到明顯的雜念;在此基礎上,再透過勝觀進一步了解我們心的本性究竟為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心的本性其實就是禪宗講的本來面目。當我們徹底了解了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也即徹底了解了自己。

心的本性永遠清淨

一桶混濁的水,只要靜靜地沉澱一會兒,就會變得清澈、乾淨。一旦雜質褪去,水的本性就顯露出來了——永遠都如此清澈,從來沒有渾濁過。同樣,現在我們的內心雖然混亂不堪、雜念紛飛,尤其在打坐時更能發現這一點,但心的本性其實從未混亂過,它的本質永遠都是清淨的。

目前我們只能先根據佛講的去做,待略有進步時就會發現,心的本性可能不是自己之前以為的那樣;再繼續修下去,就會越來越相信佛所說的「心的本性是光明」、「心的本性是純潔、清淨」等。在心的最深處,我們將親身體會到,原來心的本性真的像水一樣,永遠都是純淨的、清淨的,那時就會發現自己的佛性或者說是心的本性。

讓心靈成為幸福的使者

人由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構成。身體這個物質不能代表我們,因為我們只是暫時擁有它,它隨著我們的誕生而出現,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也就離開了它。所以,如果有一個東西能夠代表自我,只能是我們的心(意識)或者精神;假如自我有一個本質,只能是我們的精神。因此可以說,徹底了解了自己的心,就等於了解了自己。

因此,我們現在要透過禪修去了解自己的本質,不是去了解肉體,而是去了解精神,因為只有精神才能夠真正代表自我。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一個人提升自己內心的過程。只有內心的層次提升以後,才能夠看到它的本性。

證悟心的本性以後,就能讓心靈成為幸福的使者,斷除「貪瞋癡」等煩惱,並獲得解脫,從而度化無量眾生,這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目標。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引言部分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網站」微信公眾號:《殊勝「天降月」啟幕|誰是第一個見佛的人?》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574-18-24-天降月挖掘內心的巨大潛能.png

天降月|挖掘內心的巨大潛能

從今天(2025年10月22日)開始,正式進入天降月。天降月源自於佛陀為了報答母親的恩德,到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九月時從天界返回人間一事。同時,今天還是禪定勝王佛的加持日。 在殊勝的天降月,為了令沉溺 ...

573-18-23-輪迴的起源用一句話就可以準確地概括.png

輪迴的起源用一句話就可以準確地概括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有一句標語:「認識你自己。」相信不只是古人,如今的許多人也都曾經追問過自己,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人類是怎樣產生的? 雖然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各種瑣事奔波忙碌,但對生命本質的終極追 ...

572-18-22-壞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png

壞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當有些人傷害了我們,或在某些問題上對不起自己時,脾氣不能過於暴躁,也不能太敏感——稍不如意便大發雷霆、怒火沖天。 比如說,如果有一個人在眾目睽睽之下當面罵我們,也應該像《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