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些人傷害了我們,或在某些問題上對不起自己時,脾氣不能過於暴躁,也不能太敏感——稍不如意便大發雷霆、怒火沖天。
比如說,如果有一個人在眾目睽睽之下當面罵我們,也應該像《佛子行》所要求的一樣:「何人大庭廣眾中,揭露吾過出惡語,於彼亦作上師想,恭敬頂禮佛子行。」
再例如,如果有人在背後說了一些對我們不利的話,或者是做了一些對我們不利的事情,也要有包容、忍辱的涵養。
佛書中講了一個比喻,當皮膚受傷以後,皮膚下面就會長出一層很細的新肌,稍一接觸就疼痛異常。
心量狹窄之人的心也像新肌一樣嬌弱,一聽到於己不利的事情或話語,立即會有很明顯反應——惱羞成怒、暴跳如雷。
另外,書中還以某些護法作為比喻:有些世間的護法是很難伺候的,例如西藏有一座世間神山,其山神的脾氣異常乖戾。
假如一直恭敬供養,那就相安無事,甚至還會給你帶來一些區區小利;但只要對祂有一點點不恭敬,祂就毫不客氣地實施報復,之後各種各樣的違緣都會降臨到頭上。
修行不好的人就像這個山神,只要聽到一點點不順心的話,當下怒不可遏,立即尋機報復,這都是缺乏修行的表現。學佛的人,特別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萬萬不能這樣。
很多人皈依了很長時間,修行也為期不短了,但我們的煩惱有沒有減少?自私心有沒有得到控制?「愛我執」有沒有斷除呢?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們的修行就沒有什麼實際的功能。對此,大家一定要深刻反省、反覆掂量!
不能氣量狹窄、喜怒無常,遇到一星半點的喜事,就高興得手舞足蹈;發生雞毛蒜皮的問題,又暴跳如雷,脾氣時好時壞、捉摸不定。
就像高原春天變幻無常的氣候,一會兒陽光明媚,一會兒風雪交加;也像是很難保持平衡的天秤,左右兩邊的重量稍有不均,就馬上會往一邊傾斜。
這種喜怒無常的性格,會讓身邊的人很辛苦、很勞累,最後不得不選擇慢慢疏遠。
修行人如果也像天秤一樣,心情好的時候,就願意為眾生付出,願意為眾生發誓成佛。情緒不好的時候,又立即反悔道:「學佛、利益眾生和我沒有關係,我就是要捍衛自己的利益!」隨意捨棄慈悲心、菩提心,那就是人格出了問題。
俗話說:江山易改,禀性難移。人格的糾正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以前噶當派的那些上師們,在弟子來請求依止的時候,首先會問:你的人格怎麼樣?
如果對方回答說:我的人格不怎麼樣,但我的智慧卻高人一籌。他們就會說:雖然你智慧超群,但如果人格低劣,則基礎已經不行了。看來你只有另請高明,我是不能利益你了。
如果來人回答說:我的人格比較好,但智慧淺薄,什麼都不懂。上師們就會說:只要人格好就沒問題。智慧是可以激發的,不是所有人剛開始就有智慧,人格好才是最關鍵的。之後就會攝受前來依止的人。
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格也不是完全不能改變,隨著天長日久的修習,再壞的人也有變好的一天。
如果有喜怒無常的壞習氣,就一定要千方百計設法改正。作為佛教徒,首先就是要本分,在此基礎上,還要實實在在地修行,這才是一個修行人的風格。
內容出處:
「智悲行者」微信公眾號:《慈誠羅珠堪布:壞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