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問道》「民間信仰篇」第4期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在上一期的節目裡,我們請慈誠羅珠堪布為大家解決了很多佛教與民間信仰的相關問題。這期節目,接著請堪布為我們解答疑難困惑,首先我們歡迎慈誠羅珠堪布的到來,歡迎您。接下來的時間,觀眾有什麼疑惑和問題,你們提出來,堪布都會一一回答。
觀眾:
尊敬的堪布您好,我從小就是沿海地區長大的,沿海地區的人們,很多人都信仰媽祖,我想問一問,媽祖到底是不是佛教裡面的菩薩呢?
堪布:
媽祖她本身是不是菩薩,應該是看她有沒有菩提心,或者是修行、覺悟,這樣才能夠判斷。但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判斷媽祖她本人修行的經歷,尤其是她的覺悟,這個沒辦法知道,所以她是不是菩薩,不好說。但是她是不是觀音菩薩?這肯定是兩回事了。媽祖的話,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那麼平時的話,比如說她對人比較善良,會做一些對老百姓好的事、去幫助老百姓,這個跟我們佛教裡面講的觀音的慈悲心,可能有一點點像。後來很多人崇拜她,慢慢就變成了一個信仰,現在的話,就把她當作海神。很多的漁民還有船員,南方很多人都是把她當作一個神,而且把她當作海神這樣子來看。但是她是不是佛教裡面的某一個菩薩呢?可能不是。
觀眾:
好的,謝謝堪布,知道了。
主持人:
現場的觀眾還有問題嗎?好,這邊。
觀眾:
尊貴的堪布您好,我有一個問題。《西遊記》是取材於佛經裡邊取經的故事,也很讓多人了解了佛教,但是在《西遊記》裡,實際上也有很多非佛教的內容,比如說太上老君,還有玉皇大帝的故事,而且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寺廟裡實際上也供俸很多神話和歷史的人物。那請問堪布,如何理解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後的文化呢,謝謝。
堪布:
《西遊記》實際上不算正規的一個佛教的經典,它的內容不算是一個正規佛教的內容,雖然這裡面有佛教的成分,但裡面也有一些其他的。
主持人:
我看它那個電視劇那個刊頭,有一個叫神話什麼影視劇。
堪布:
對,是。所以這裡面的內容不完全屬於佛教,雖然唐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有一個這樣的歷史,但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它的真實故事、歷史的話,《大藏經》裡面有他的真實的《西遊記》,也叫作《西遊記》,但是呢…
主持人:
那是紀實的,不是演繹的。
堪布:
對,裡面是沒有這些演繹了。電視劇的話,裡面有很多其他的成分、內容,不完全是一個佛教的內容。所以這裡面有這些是沒問題的,這個是允許有的,因為它就是一個這樣子的演繹內容,所以這個可以有。但是除了《西遊記》以外,比如說我們的佛教裡面,可能也會有一些本土化的東西,可能是有的。但是《西遊記》這樣子的電視劇裡面有,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
觀眾:
謝謝堪布。
主持人:
那麼像《西遊記》這樣的作品,應該是通過小說記載的方式,讓中國的觀眾、受眾,在故事情節非常吸引人的情況下,來接受佛教。當然裡面不僅是佛教,它是要在佛教本土化裡面產生另外的一種東西,往往這種藝術加工的東西會使人造成一種誤解,都以為這都是佛教。
堪布:
對。《西遊記》這個電視劇,據我了解的話,到現在已經重播兩千多次了。
主持人:
廣受全國人民喜愛。
堪布:
對。很多人都是通過《西遊記》,慢慢了解佛法。這裡面有一些不是佛教的內容,但是它的功勞確實是相當大。
主持人:
但是裡面也有很多中國的民俗和民間的一些東西加進去了,讓老百姓能夠接受它,但是老百姓理解為統統都是佛教。
堪布:
這個我想從佛教的角度去解釋的話,跟唐玄奘法師他本人的願力、他的心願、他的發願也有關係。比如說《西遊記》這麼一個電視劇,大家都這麼喜歡,到現在還在看、還在重播,雖然裡面不是全部都是佛教,但是通過這個,看了電視劇以後走上了佛教修行的路,最後就是找到了真正的佛教,這種人也很多。我想這個跟唐玄奘法師他本人的願力有一定的關係。
主持人:
謝謝堪布。好,您的問題。
觀眾:
尊敬的堪布您好,我以前就是比較喜歡求籤和算命,然後認為命運是可以預測的。我想請教您,學佛的人是不是就預測不準了呢?感恩堪布。
堪布:
學佛了以後預測不準,倒沒有這種說法。它本身準不準是一個問題。
主持人:
這個很關鍵。
堪布:
對,這個要看算命打卦的人,他的水平和他的修養。如果他的水平和修養真的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話,那不管是給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有信仰、沒有信仰的人算、打卦,應該都是一樣的,都算得準的。
觀眾:
還有一個問題,堪布,如果我學佛了、皈依了之後,還可以去算命或者問事什麼的嗎?
堪布:
可以的,沒問題。佛教裡面也有一些這方面的,比如說文殊菩薩的一些法門,裡面也有一些打卦的儀軌和方法,還有其他的佛門、佛教的一些經典裡面也有的,所以佛教徒也可以。如果你覺得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去打卦、算命,都沒問題的。佛教徒的原則,是我們要相信因果。但是有些時候,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些問題,自己拿不出好的主意的時候,如果你有認識比較可靠的算命打卦的人,也不矛盾,但是一般佛教徒不是很重視這些,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因果,然後從現在做好自己,這樣子的話,以後也會好的,主要是這個。
觀眾:
感恩堪布。
觀眾:
堪布,就他這個話題,我突然有種感覺,我看過那個抽籤、求籤和打卦,那個東西就在一個竹筒裡,比如說五十多個籤,多少個籤晃晃晃,跑出了一支。那麼如果弄十回的話,我估計十回都不一樣,如果有巧合的,它可能有兩回是一樣的,這個有科學道理嗎?
堪布:
對,抽籤的話,比如說還有一個是在佛菩薩的前面,把很多的籤放在一起,然後隨便搖一搖,抽。這個可能是沒有什麼道理、沒有什麼依據。但是比如說,他在佛菩薩的前面有一些儀軌去修,這樣子去抽的話,可能會有一點道理、一些可信度。我想打卦可能比抽籤這些還稍微好、準一點吧。但是打卦,他首先是要去修的,要打卦的人首先他自己去修,然後也有持咒、要去修,差不多可以打卦的時候再去打卦的話,這個是可以比較準的,但是沒有一個是100%準的,相對來說是比較準。
主持人:
我有一個朋友他去抽籤,那幾天他就在左右為難,說我這幾天是好呢?還是不好呢?總是有這樣的矛盾。他說我要是能夠知道的話,那我就怎麼怎麼的,我要是不好的話,我又怎麼怎麼的,結果他就去抽,抽了個上上籤。抽了上上籤後,人一回來精神狀態不同了,以前他都不會,想東西也不對,他一高興,這些生理狀態全都變化了。實際上我覺得那個東西並沒有給他什麼,只是給他個心理暗示,說他最近是要走好運了。他有的東西聽得還不是太明白,他說反正我覺得挺好的,這個時候他放鬆了,思路就敏捷了,整個身體就輕鬆了,反過來他智慧可能就提高了、辦事效率也高了、想問題思路也敏捷了。覺得以前很愚笨,這個時候又變得輕鬆,思維就活躍了,辦事也就好了,可能對他命運也帶來了好處。
堪布:
對,這個就是他本來就運氣好,抽到一個這樣子的籤,然後給他帶來一個比較好的暗示,萬一他沒有抽到,而且抽到是一個...
主持人:
下下籤。
堪布:
對。那這樣子的話就可能會更糟糕了,所以…
主持人:
他可能想死的心都有了。
堪布:
是,這個還要不要過度地去追求這些吧,佛教的建議就是這樣,我們不是從原則上去否定這些東西,但是盡量地就不要太過去地依賴這些東西吧,還是要面對現實比較好。
主持人:
謝謝堪布,下一個問題。
觀眾:
尊敬的堪布您好,有的時候我也會去一些佛教的場所,看到周邊的一些民眾,他們也會去求籤問卜。剛剛您也提到了,佛教還有打卦一說,所以我想問一下,這個佛教的打卦和民間的這種求籤,它是一回事嗎?它們之間到底有怎麼樣的不同?謝謝您。
堪布:
應該不是一回事。佛教的打卦裡面,比如說像文殊占卜,這個就有儀軌、有修法,這些都有。求籤的話好像是沒有這些,這兩個不太一樣。
主持人:
下一個問題。
觀眾:
堪布您好,我有個問題就是經常聽到佛教裡說要多祈求上師加持,那這個跟民間裡說的求神仙保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堪布:
求神仙保佑,有些神仙是跟佛教有關係,比如說他的身分是神,還不是佛,但是他同時有可能是一個菩薩,這樣子的話,我們求神仙保佑,如果他是一個菩薩,那這個跟我們佛教裡面講的求上師、佛、菩薩的祈請、保佑、得到加持,這個就有一點相同。但是民間的很多的神,可能跟菩薩和佛沒有太大的關係,他們的來源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一個歷史的人物,然後慢慢演變成一個神、護法什麼的,這樣子也有。有些是出現在神話故事裡面的,那他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不是?是一個虛構的?這個分不清楚,也有這樣子。那麼這樣子的情況下,就跟佛教裡面的,比如說我們去求上師加持、佛的加持、菩薩的加持,就更加地不一樣了。所以這兩者有些時候有一點點相同的地方,但是本質上應該是不太一樣。
觀眾:
好的,感恩堪布,還想問一下那祈禱就是佛菩薩加持還有祈禱神仙加持,它們的效果是不是也不一樣?
堪布:
效果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祈禱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因為我們的心虔誠,還有我們自己有福報,觀世音菩薩在我們大難臨頭的時候能夠幫得上忙,我們自身要有這樣子的條件。如果我們自身不需要具備任何的條件,觀世音菩薩他想幫助就可以幫助得到,那這樣子的話,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去求,他一定會主動地去幫忙所有的人,因為觀世音菩薩這麼大慈大悲,他唯一的工作就是幫助眾生、度眾生,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去求。但是為什麼除了觀世音菩薩以外,像釋迦牟尼佛,有這麼多的佛菩薩,為什麼我們還有這麼多的人受苦?受苦的時候都沒有他們的出現,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自身沒有、不具備這些條件,所以佛菩薩再有慈悲、再有能力,有些時候還是幫不上我們,這個就是說明,我們自己也要具備一些條件,在這個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佛菩薩是可以幫助我們的,在生活上,也可以給我們解決一些困難、給我們帶來一些方便,這些也有,但是主要的是讓我們增長智慧、增長慈悲心,然後消除我們的各種各樣的煩惱,佛菩薩的能力主要是在這個方面;然後神仙他們的保佑,主要是在我們世俗的生活上面,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方便,所以他們的範圍可能不一樣,大概就是這樣。
觀眾:
好的,謝謝堪布,我明白了。
主持人:
好,我們再次感謝堪布,再次感謝大家的光臨,本期節目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次再見。
堪布: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