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教徒來說,皈依是學佛的起點。不過,當靜下心來追問皈依的真諦時,可能還是有人無法說清楚。在前面的文章裡,我們了解到皈依的根基在於擁有真正的信心,也對常見疑問進行了解答。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要基石,我們有必要藉助聖者前輩們的智慧教言,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對皈依的認知,為未來的修行之路築牢堅實的基礎。
為何要皈依?
經書中有一個十分貼切的比喻。一個弱小的小孩子,若被狗或其他動物追逐的時候,他會感到恐怖,然後就會呼喚媽媽的名字,並跑到媽媽跟前尋求庇護。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對這些動物有畏懼感,他相信他的媽媽能夠救他,所以他不去投靠別的地方,而是跑到媽媽跟前。
皈依也是同樣。我們感覺到輪迴非常可怕,如何從輪迴裡逃脫呢?只有皈依三寶,才能有希望。其他世間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讓我們得到解脫。即使其他宗教有些神通、神變,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憾,就是不承認無我。在從兩三千年之前的外道經典,到現在這些外道的經典當中,始終找不到宣講大空性的書籍。在這些觀點的基礎之上,無論修行也好、行善也好,由於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就只能被束縛在輪迴當中。即使我們修學外道,也沒有辦法真正從輪迴中跳出來。只有佛法才能讓我們安全地到達彼岸,趨向涅槃。所以,如果我們對輪迴感到怖畏,就只有皈依三寶。
什麼是皈依?
要皈依,就應該知道「皈依」這兩個字的究竟含義。漢地的居士中有一種看法,眾所周知,受皈依戒的時候會舉行比較隆重的儀式,凡是參加皈依法會的人都可以取一個法名,發一個皈依證,大家都認為自己有了這個證件以後,就是佛教徒了,從此以後就自稱為皈依佛門的居士。
但這是不一定的,因為皈依這兩個字的真實含義,並不在於法會隆不隆重,給你取不取法名,也不在於發不發皈依證,而在於自己心坎深處的一種誓言和決心。有了這個誓言和決心,則無論有證件、無證件,有法名、無法名都無所謂,這才叫做皈依,從此以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果沒有這樣的決心,即使參加了皈依儀式、有了皈依證、取了法名也不算皈依。
如何建立皈依的決心?
(1)了知皈依的對象-三寶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三寶。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和僧寶。
佛寶是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等三世十方諸佛的化身、報身以及法身。凡是佛都屬於佛寶,都是我們的皈依處。
第二就是法寶,無論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只要是佛所說的法,都叫做法寶。法寶可以分為兩部分:證法和教法。證法就是戒、定、慧,也就是戒律、禪定和智慧;教法就是三藏的經典。教、證二法當中包括了所有的佛法。
第三就是僧寶,大、小乘的觀點稍有不同,從大乘佛教的角度而言,僧寶就是證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薩,比如說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哪怕僅僅是一位菩薩,都叫做僧寶。從小乘的觀點來看,僧寶必須是四位比丘以上。無論是否證悟,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才叫做僧寶。
密宗還講第四寶。第四寶是什麼呢?就是金剛上師。金剛上師既是三寶的綜合體,也可以當成第四寶,都不矛盾。
我們在皈依的時候,比如說,我給你們傳皈依戒,很多人往往會認為凡是受這個皈依戒的人都是皈依我,其實並非如此。皈依不是皈依一兩個具體的人,而是皈依所有的佛、法、僧。我只是幫助你們受這個皈依戒而已,所以不能搞錯。
(2)了知皈依的本體-六種決心
皈依最關鍵的要點,就是要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今乃至生生世世,不論遇到順境或逆境,不論身處苦樂尊卑,我都只依止三寶,除了三寶以外,不再有其他的依處。真正的皈依,就是心中要如此發誓。
皈依佛的時候,就要發誓:
第一,我從今天起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間,釋迦牟尼佛等佛為我的導師,導師是什麼呢?就是引導我們奔赴解脫的人。我們就要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他給我們怎麼指路,我們就怎麼走。
第二,就是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其他世間的鬼神、造物主,都不是我們的導師。必須有這兩種決心才會有皈依的戒體。
皈依律法的時候也要發誓:
第一,我從今天起乃至成佛之間,生生世世將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法,作為我的道。道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修的法。必須下這樣的決心。
第二,除了佛法以外,不將其他宗教的法,作為我的道。這兩個決心有了以後,就有了皈依法的戒體。
皈依僧眾的時候同樣也要下決心:
第一,我從現在起乃至成佛之間,生生世世將學佛的僧眾作為我的道友。
學佛的道路是佈滿荊棘、坎坷不平且遙遠漫長的。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也需要同伴,那誰是我們的同伴呢?世間的同學、同事、戰友、妻子、丈夫、姊妹、父母等,雖然他們甚至有可能為了我們而獻出自己的生命,但這些跟解脫沒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把他們當成道友,他們也不能給我們提供幫助,所以我們的道友不是他們。只有學佛的僧眾,才是我們的道友。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讓我們順利地到達彼岸,所以是我們的道友及同伴。
第二,就是除了這些僧眾以外,修邪魔外道的法或者是不修法的人,他們雖然也同樣是眾生,比如家裡的親戚朋友等,雖然不是我們的敵人,但也不能將他們視為我們的道友,要發這樣的決心。
歸納起來,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各有兩種決心,一共就有六種決心。具有這六種決心,才叫做皈依。
六種決心+傳戒儀式=皈依戒
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礎,皈依戒也是一切戒的基礎。一切修法都以皈依為前提,所以要皈依。
在皈依戒之後,才能傳授居士五戒。在沒有皈依之前,沒有資格受任何一條戒。先要懂得什麼叫皈依,再受皈依戒。受了皈依戒,就有了一切戒的基礎,從此以後受什麼戒都可以。
修皈依的時候,要反反覆地鍛鍊、串習,讓自己生起這樣的決心。這個方法叫做皈依的修法。有了這樣的決心,修法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沒有受皈依之前,應當在自己的相續中培養這種決心。當誠懇精勤地修了很長時間以後,決心就會生起,這時才去受皈依戒。那時候需不需要皈依的儀式呢?還是需要。如果沒有傳戒的儀式,僅僅有一個決心,還談不上是戒體。要將發誓轉變為戒律,還需要一個皈依的儀式。但是,沒有這樣的決心,即使有這個儀式也沒有用。有了這樣的決心,再舉行這樣的儀式,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戒律──皈依戒。
透過對皈依原因、真正含義以及建立皈依決心的深入探討,現在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皈依絕非簡單的形式,它的核心在於內心深處對三寶的堅定依止,在於立下六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只有當決心與傳戒儀式相輔相成,才能獲得完整的皈依戒。皈依不僅是開啟佛教修行大門的鑰匙,更是一切戒律和修法的根基。只有認真、謹慎對待皈依,不斷強化依止三寶的決心,才能在佛法的指引下,走向解脫與覺悟的彼岸。
素材來源: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首段開場與末段結語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正覺海」微信公眾號:《皈依 | 有儀式、有法名、有證書,就算皈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