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教言精粹 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圓寂紀念日 | 調伏內心的兩個訣竅

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圓寂紀念日 | 調伏內心的兩個訣竅

分享

543-17-23-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圓寂日  調伏內心的兩個訣竅1.png

今天是舊譯寧瑪巴傳承祖師大德之一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的圓寂紀念日。

尊者從小對佛法就極具信心,尤其具足出離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種姓之力,此等皆是與生俱來。早在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師就曾授記他將成為「弘揚大圓滿的太陽」。而在雪域藏地諸教派,共稱全知麥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法王如意寶曾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乃至得到點滴之成就,如於三寶生起剎那信心,皆來自於全知上師麥彭尊者的加持與恩賜。所以我的弟子,皆當於全知上師生起不共不退之信心,應當晝夜精勤祈禱求加持。」

尊者對顯密各宗有許多深妙善說,凡對他有信心者,愈聞思其善說,愈對佛法生起勝信定解。聖者雖已圓寂,但他留下的智慧寶藏仍熠熠發光。以下為您介紹麥彭仁波切尊者的一個訣竅:調伏心的過程。若能積資淨障、具足信心,我們便能進入大寶庫內,取走這顆「調心」的如意寶。

調心的兩個訣竅

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訣竅,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個關鍵問題:

首先,一切外在的物質世界,以及內在的各種感受,都是心的現象,都是我們的內心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除了我們的八識等精神的幻覺之外,沒有一個真正的輪迴。天界、非天等善趣,地獄、餓鬼等惡趣,也都是心的幻覺。除了心的幻覺以外,六道眾生都不存在。

第二,精神自己的本體,也是空性。平時可以去觀察十二處、十八界等,抉擇一切都是空性。但真正修行的時候,卻不需要這麼多的觀察,僅僅知道外在的一切現像都是精神創造的,然後去觀察本性、直視內心即可。抉擇了心的本性,就等於抉擇了一切萬事萬物的本性。麥彭仁波切尊者講過,這兩個關鍵,是包括顯宗、密宗乃至大圓滿的訣竅。

調伏內心有兩個訣竅:首先,證悟心的本性是空性;然後,就在空性的境界當中安住。麥彭仁波切尊者說,這兩個訣竅當中,包含了所有的訣竅。

所以,佛教徒不說與天鬥、與地鬥,也不說與人鬥,而是要與自己的內心搏鬥。調伏自己的內心,並最終證悟空性,是學佛最核心的問題。

調心的四個階段

(一)對立階段

剛開始的時候,修行還是很苦的。因為在調伏內心的時候,它會反抗、抵制。而此時我們自身的修行能力又很弱,我們的內心,就像飄在空中的紙一樣不由自主,一切都要聽從煩惱、雜念的擺佈。痛苦、恐慌、緊張等負面情緒,自私、貪欲等煩惱隨時都在輪番攻擊、威脅著我們。這是修行人最痛苦的階段。

但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是所有普通人修行必須要經過的一個階段。過段時間以後就會撐過去,不可能永遠這樣受挫。如果閉關修行修得比較好,只要六個月左右,就可以闖過這個難關。

戰勝的過程有很多方法:修加行,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禪定等,就可以逐步調伏內心。

(二)失力階段

修行人和內心鬥爭六個月左右以後,透過禪定獲得了一些力量,意識、雜念便逐漸失去力量。此時雖然還是有各種各樣的雜念、煩惱,卻沒有以前那麼強烈,修行人也不會受到影響。

用比喻來講,此階段的煩惱、雜念,就像初春的風,即使刮得再厲害,也不像冬天的寒風一般刺骨。因為開始嚐到了甜頭,獲得了第一步的勝利,便開始對修行產生了興趣與信心。

這時候是不是登地了呢?還不是登地,甚至不一定是加行道。如果證悟空性了,就可以說是加行道。一般來說,這屬於資糧道。

(三)和睦階段

這時也有雜念,但雜念很配合,與我們的心相處得很和睦,不但不會影響修行,而且在修出離心、菩提心的時候,雜念反而變成了修行的助緣、順緣。我們的內心,彷彿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傭人,讓它做什麼就做什麼,一點都不抵抗。用比喻來講,就像陽春三月的微風,輕柔、舒緩,吹過以後,也了無痕跡,不具任何破壞性。這時可以說已經降伏了自己的內心,同時也意味著降伏了三千大千世界。達到這個修行境界以後,修行人會非常幸福,不但對修行不生厭倦,而且非常喜歡修行。

這時候我們需要雜念,沒有雜念,就無法修出離心與世俗菩提心。否則雖然內心很平靜,但也許不一定與解脫有關。

(四)念頭自解脫階段

因為證悟了空性,所以雖然還有念頭,但在念頭冒出的同時,修行人立刻就能感覺到念頭是空性。在念頭產生的當下,還沒有來得及造業,就消失了。

所謂的自解脫,是因為證悟了空性,所以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斷除了它的命根——執著。這種念頭與空性感受無離無合,也叫勝義諦和世俗諦無二無別。當然,真正的二諦無二無別要八地菩薩以上才能夠做到,但此時也會有類似的感受。這還不算大圓滿的最高境界,可以說是大圓滿最低層的證悟。

本來清淨的心

當不清淨的雜念消失以後,就會現出內心真正的本來面目──佛的壇城,這也是內心本身的一種作用。執著,就顯現不清淨的輪迴;證悟,就顯現佛的壇城。進入佛的境界以後,清淨和不清淨的現像都不存在,唯有如來藏的本性、大光明、大空性,這叫本來的心。

多數時候,「心」是指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八識,但「本來心」卻是指如來藏,也即密宗所說的母光明。明心見性的「心」和「本來心」是有差別的:明心的「心」,指的是子光明;而所見的「性」,則是指佛性、如來藏、本來心、心的本性,密宗稱之為母光明。

其實,在前面四個階段的每一個階段當中,心的本性並沒有改變。例如,第一個階段的時候,雖然內心當中有各種各樣的雜念,但心的本質卻是光明純潔的;第二個階段的時候,有了一些收穫,屬於道諦的子光明有所變化,越來越明晰,越來越清楚。但屬於滅諦的母光明卻始終沒有變化、永恆穩定。修行人透過子光明,最後進入母光明的境界,也即透過道諦進入了滅諦。此時修行人就會明白,原來自己的本質永遠沒有變化。雖然經歷了四個不同的階段,但四個不同的階段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已。從佛性的角度來說,證悟一地時候的本性和當初凡夫最混亂階段的佛性,永遠如如不動、恆定一味。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引言部分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網站new」微信公眾號:《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圓寂日 | 調伏內心的兩個訣竅》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542-17-22-皈依 學佛的入門門檻是什麼?.png

皈依 | 學佛的入門門檻是什麼?

剛剛對佛法產生興趣的朋友,心中肯定充滿了許多疑問:佛教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讓這麼多人喜歡它?學佛到底在學什麼,學會了又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好處?我們不妨先從慈誠羅珠堪布的學佛之路開始說起&mdash ...

540-17-20-修行,到底要不要依賴文字?.png

修行,到底要不要依賴文字?

一些印度的外道學者所寫的論典,辭藻極為優美,就像詩歌一樣,但因為過於執著文字,反而喧賓奪主,影響到論典所表達的真正意義。 佛教為了打破這種可能引起傲慢的陋習,而故意讓一些密宗續部的很多用詞違背文法。 ...

537-17-17-修完加行就能修寂止、空性、大圓滿了嗎?.png

修完加行就能修寂止、空性、大圓滿了嗎?

問:在修完了兩遍五加行之後,可不可以接著修寂止,或者是禪宗的參話頭這些修法?在五加行沒修之前能不能修寂呢? 慈誠羅珠堪布 答:加行不能以數量來衡量,主要是看菩提心、出離心有沒有達到標準。如果達到了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