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堪布,您好,我有一個疑問:您說過小乘佛教也修四無量心,在佛經裡也能夠看到阿羅漢度化眾生的公案,我想這就說明了,小乘佛教的修行人其實也是有慈悲心的,那為什麼說小乘佛教,只度自己,不度眾生呢?
堪布:
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是一定會有慈悲心的,小乘佛教裡面也有四無量心的修法,然後他們在四禪八定的基礎上,修四無量心,尤其是四禪的基礎上修四無量心。有禪定的基礎,再修四無量心的話,和平時我們沒有禪定的時候,修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有慈悲心。我們有些人覺得,小乘佛教的修行人他們是沒有慈悲心的,他們是不會去利他的,其實不是這樣子,他們也有慈悲心,他們也會利他,然後剛才你也提到了,比如說佛陀身邊的一些阿羅漢,當時為了利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公案都有,他們都有慈悲心,也都會利益眾生。
現在的南傳佛教,他們很多時候非常積極地投入慈善,各種各樣的慈善活動當中,從這個角度講,大乘跟小乘的修行人看不出什麼區別,都有這樣子的心,都有這樣子的行為。但是我們平時講,大乘佛教就是度別人,小乘度自己的意思是說,它最大的一個區別呢,就是最後的時候,修行到最後這個目標上面,比如說小乘佛教,他現在是度眾生,幫助眾生,這些都有了,但是他最後的這個目標就是阿羅漢,證悟了阿羅漢以後,就是徹底地涅槃了。從小乘佛教自己的觀點看的話,涅槃就是絕對的一個,像我們世俗的眼光看,就完全是一個毀滅,一個人就毀滅消失了,他再也不會回來的,但是小乘佛教自己的觀點看,當然也不是徹底地消失或者是毀滅,有一個東西還存在這個涅槃當中,但這個存在不存在都沒有什麼區別了,他永遠都不會再回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自己涅槃了以後,就徹底地涅槃了,但是在還沒有涅槃之間,他也會利益眾生,他也會幫助眾生,是這樣子。
那大乘佛教就不一樣了,大乘佛教的目的就是為了度眾生。表面上看,我們很多時候就看到,大乘佛教它最終目的就是成佛,實際上不是成佛,成佛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它的終極的目標就是為了度眾生,那麼小乘佛教的話,最終極的目的就是阿羅漢。成為阿羅漢的目的是什麼?沒有目的了,成為阿羅漢是最終極的目的了。大乘佛教的目的就不一樣了,成佛了以後就可以更好地放下所有的一切,然後就全方位地去投入利益眾生,所以大乘佛教就是像《華嚴經》講的一樣,第一個要超越輪迴,第二個就不脫離輪迴,這個時候,還要回到這個世界來繼續度眾生,那這個目標上,就有一個很大的區別。
然後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的慈悲心不一樣的地方,小乘佛教的慈悲心叫作慈悲心,不叫大慈大悲;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叫作大慈大悲。我們平時念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跟慈悲是不一樣的。小乘佛教它也有慈悲心,但是它的這個慈悲心不會讓他最後成就了以後,繼續度眾生,他沒有這個想法;大乘佛教的慈悲心就讓他有這個勇氣,成就了以後,還要繼續度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