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文中有提到,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在於,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我有一個疑問:有些人他沒有皈依,但是呢,他們也在做佛教徒的事,就是對三寶有信心,然後吃素、放生、學習經論,然後在他們心裡,自己就是佛教徒。
還有一類人,他們參加了皈依儀式,但是他們既不聞思佛法,也不行善。請問,這兩類人的話,哪類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呢?
堪布:
真正的佛教徒,就是皈依了以後,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了。皈依是什麼?皈依就是一個正式進入佛門的儀式。
有些人可能沒有這個儀式,但是他實際上心裡面,可能是已經皈依三寶了,那這樣子的話,他雖然沒有參加過這樣子的儀式,但是他心裡面已經皈依了。皈依了的話,那這也算是佛教徒了。
比如說,他自己認為是佛教徒,然後他也學佛、信佛,做很多的善事,平時也念經、做一些功課,但是呢,他沒有正式地進入過什麼皈依的儀式。那這種人算不算是佛教徒呢?他如果是心裡面有皈依,這樣子應該就算是佛教徒。
另外一個人,比如說他雖然是皈依了,但是呢,他後面不太去學習、打坐修行,那這樣算不算佛教徒呢?也算是。因為他皈依的時候,自己的承諾都在,比如說他承諾從此以後:「以釋迦牟尼佛作為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些法,作為我自己未來所學的法;學釋迦牟尼佛的其他僧眾、在家的佛弟子,作為我的同學。」他已經承諾了,那只要他這些承諾在,他即使不是很努力、不是很用功、不精進,也算是佛教徒。
問:
還有一些人,他們皈依的是附佛外道,但卻不自知。所以還想請堪布再給大家說明一下,真正的三寶是什麼呢?
堪布:
三寶就是,大乘、小乘、顯宗、密宗公認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其他的佛呢?當然也有很多其他的佛,但是呢,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主。所以要皈依的話,肯定是要皈依釋迦牟尼。皈依了釋迦牟尼佛,然後就變成了佛弟子了。
法,對佛教來講的話,當然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法,大乘的法、小乘的法,所有的法就叫法。
然後學釋迦牟尼佛法的這些出家眾、在家眾,這些男女老少,凡是學佛法的,都是他的同學,那麼就叫做僧眾。當然這裡面的僧眾,主要指的是聖者,我們普通的凡夫的僧眾也叫作僧眾,但是他這裡面講的僧眾不是指凡夫,指的是聖者,比如說小乘的證悟的人,還有大乘的證悟的人,這些都叫作聖者,主要是這些。但是凡夫,就是還沒有證悟的這些僧眾,他也算是三寶當中的「僧眾」。
這三個就叫做佛、法、僧。簡單說是這樣。
問:
那皈依為何如此重要呢?
堪布:
皈依最重要是因為它是入門。比如説在世俗中,你如果要參加某一個團體,你首先要承諾,我從今天開始就加入了你們這個團隊,然後這個團隊裡面有什麼要求,我也接受;有什麼我要做的、這方面的要求,我要儘量去做。做了一個這樣子的承諾以後,他就成了團隊中的一員,進入、參與到團隊了。但如果他還沒有做這樣的承諾,只是覺得這個團隊好,認同團隊的三觀和一切,但自己沒有參與,就還不是團隊裡面的一員,只是認同這個團隊的很多事情。沒有參與,就不屬於這個團隊,就是這樣的道理。
所以比如說,他對佛有信心,覺得佛教好,講的很多東西他也認同,但是他自己沒有去參與,不加入這裡面,那就不叫佛教徒了。可能目前只是有信心,以後如果他有加入的想法,那個時候才是佛教徒。皈依就是這個意思。皈依就是他從此以後要加入佛教的團隊,這個是很重要的,它是一個入門的界線。
問:
還有一些人,他們會跟朋友一起去皈依,最後他也不知道他自己皈依的到底是什麼,所以還想請您再給大家講解一下。
堪布:
對,有些人自己可能還不了解皈依是什麼,也沒有前面講的這樣承諾,只是剛好今天有皈依的活動,他就跟著去。去了以後,他可能當時也不了解什麼是皈依,但是就參加了這個活動。這樣算不算皈依呢?可能不算。如果他自己心裡面沒有剛才講的三種承諾,即使他人在這個活動當中,在這個場地裡,但是他的心沒有參與,可能就不算佛教徒,也不算皈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