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這麼做還算佛教徒嗎?

問:
堪布,有關於皈依戒的問題,好多師兄們都有不同的疑惑。我代替大家總結了以下幾個情況,想一一請教您。
第一個呢,就是用外道的方式養生治病,這種還算佛教徒嗎?比如說站樁打太極啊,還有偏方熬草藥這種的。

堪布:
沒有問題。

問:
然後第二個是看外道的典籍,這種還算佛教徒嗎?

堪布:
這也沒問題。看沒問題。

問:
第三個是進入外道的道場,並且進行了跪拜。這種還算嗎?還算佛教徒嗎?

堪布:
這個算不算佛教徒呢?還是要看他之前皈依的時候,自己的這些承諾,現在還在不在?它在,那他依然是佛教徒。但如果是他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不再有這些承諾,然後他去拜其他的鬼啊、神啊,這樣子的話,他就不算佛教徒了。但是如果他之前的這些承諾都有,那他是不是佛教徒?是佛教徒。但是他這個時候去跪拜了其他的,比如說鬼神之類的,那這樣子的話,他就違背了皈依時候的一個要求,但是他還是佛教徒。皈依這個承諾還在,所以他還算是佛教徒。

問:
那就是沒有跪拜,然後參觀一下,也沒有問題,主要還是看自己的內心。

堪布:
對,沒問題。

問:
然後還有一個是,修外道的法。比如說常聽到的「佛道雙修」這種,還算佛教徒嗎?

堪布:
這個不知道他修的是什麼法。比如說像太極啊,反正這些養生的,都沒有任何問題。

問:
強身健體的這種。

堪布:
這些都沒關係。

問:
那具體要看它是什麼。

堪布:
對,具體要看它是什麼、修了什麼法。但是有一個標準,就是說,他當初(皈依)的三個承諾,它在的話,那他永遠都是佛教徒,但是以佛教徒的身份,參與了一些其他的活動,就是這樣子而已。實際上他是佛教徒。什麼時候,如果當他沒有了這三個承諾,比如說,不以釋迦摩尼佛作為我的導師,我的導師是另外的上帝啊、還有就是各種各樣的造物主、鬼神,那這樣以後,他就是徹底不跟著佛學了、不跟著佛陀走了,那就已經劃清界線了。

然後另外一個,比如說第二個承諾,就是他覺得,從此以後我就不再學佛教了,他要學其他的,或者他什麼都不學,那這樣子的話呢,這個第二個承諾就不存在,他就不是佛教徒了了。

然後第三個,他心裡面想,我從此以後,這佛教徒都不是我的同學,我的同學有可能是其他宗教的,或者是我根本就不參與宗教,那這樣子的話,他就主動地退出了。退出了以後,他就不是佛教徒。

所以界線就在這裡,這個已經很清楚了,如果這三個承諾一直都在的話,那不管怎麼樣,他都是佛教徒。

問:
堪布,有的師兄理解上可能覺得,無論是修道也好,還是修佛也好,他們覺得都可以達到同一個目的,所以在這個界線上面還是有一些模糊。那到底是算哪邊?

堪布:
比如說,他認為佛也好,道也好,其實這個沒問題的,都是好的。佛也好,道也好,道有道的好處,佛有佛的好處,每個宗教都有一些它自己的優勢,也有它自己的優點。每一個宗教都是勸人向善,從這個角度當然有它好的一面。但如果他覺得這兩個的最終結果是一樣,那肯定不是一樣。佛教修的是佛,就要成佛,然後道教,它要成仙。這樣子以後,這些教義上的差異,他可能沒有弄清楚。

如果你覺得這(兩)個是一樣的,那肯定是不一樣;如果你覺得兩邊都有好,那這個沒問題,兩邊確實有好的地方。所以,你要成佛,那你就學佛;你要達到道教講的一些養生,或者是這方面的話,那你就學道。如果你說,你既要養生又要成佛,那也沒問題,你就學佛,然後就是學一些道教的養生的方法,這個沒問題。但如果你說最終我既要成佛,也要成仙,那這是沒辦法的,這兩個可能不是一個東西了。所以最終可能是,要不你就成佛,要不你就成仙,或者是其他的,這個最終的結局是不一樣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問:
還有一些師兄,他供奉外道的神像,這種還算佛教徒嗎?

堪布:
供奉,傳統上有很多,比如說父母,再早的時候,就是傳統上他們有一些是學佛、供觀音,同時也供一些其他的神,是有的。如果有這種情況的話,你也可以接著供,沒問題。但是如果是佛教徒的話,那就只能向佛磕頭,其他的,對任何的鬼神都不磕頭,不跪下來磕頭。這意思就是說,佛教徒不崇拜鬼神的意思,所以你不跪下來磕頭。那其他的,比如說上香、鞠躬、還供一些東西,這個就是說,你自己有這方面的信仰也可以,如果你沒有, 那也就是為了尊重,為了尊重祖先,或者是現在的一些家庭成員的信仰,你也就跟著他們供,這沒問題。

問:
明白了。堪布,求助外道的方法,來解決自己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困難,比如說像貼一些外道的符咒、算命啊...,像這樣的行為,那還算佛教徒嗎?

堪布:
符咒就不好說,這個要看它是什麼佛咒,這個說不清楚的。但是你比如說算命,沒問題的,佛教也有算命,然後算生辰八字,這些佛教裡面也有,其他地方也有,所以這個沒問題的。但是持各種各樣的咒、還要戴個什麼東西啊,這些可能要具體看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了。

問:
明白了。堪布,長期與外道的人共同生活,並且和他們一起共同學習一些世間的知識,這種的還算佛教徒嗎?

堪布:
佛教徒還算,但是佛經裡面有要求,就是當你自己的這些認知,各方面都不是很踏實的時候,不扎實的時候,你就盡量地跟其他的...,包括佛教裡面的小乘也是這樣子。比如說大乘,你學大乘的人,當你自己的這些見地還不太扎實的時候,你就不要跟小乘的天天混在一起,就是只有七天,超過七天就不要在一起,意思就是說,因為你自己還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學到什麼東西了以後呢,你有可能本來可以好好地學大乘佛教,但是因為這些人的原因,受到他們的影響,你有可能就不學大乘,然後就學小乘。學小乘也好,但是大乘、小乘裡面,你如果能夠成為阿羅漢,和能成就佛,那當然是不一樣了。所以你本身有這個機會了,但是因為是環境的原因、人的原因,你就又退失了,大乘佛教覺得這個比較可惜。所以就是,你自己的很多東西還不踏實、不穩固的時候,還是跟外面的接觸少一點,然後你把這些東西自己學好了以後,那就沒問題的。

問:
好,感恩堪布。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