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堪布,很多人會因為生活中的各種煩惱而產生厭世的想法。這種消極厭世的心態,和出離心有什麼區別?該怎麼通過思維將其轉化為出離心呢?
堪布:
它本質上跟出離心沒有關係。比如說厭世,這個是一個非常悲觀、非常消極的一個心態;出離心就不是了,出離心它是有追求的,它是非常積極的一面。「厭世」他就覺得什麼都沒有意思了,所以他也沒有什麼追求。但是出離心它有一個相同的地方,是什麼呢?出離心它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把我們普通人,大家都非常去追求的這些名利、這些東西,看得有一點點淡,至少不會像我們普通人這樣子,去追求這些。這個就是因為他不追求這些世間的名利,不等於他沒有追求了,他有其他的追求,他有更高的追求了,所以他完全是一個積極的心態,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他雖然不追求名利這類的東西,但是他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追求是什麼呢?那就是比如說大乘的出離心,他覺得我追求一下我個人的名和利,其實沒有太大意義,我首先應該去追求智慧,然後就是追求慈悲心。作為我的追求,他覺得這個是值得的,這樣子,這是大乘的。那小乘的呢,他雖然沒有強調菩提心,但是他也有智慧,他覺得人這個世界裡面這麼苦啊,就一直都是在生老病死的痛苦當中,一直在這樣子循環……雖然有沒有幸福?有沒有快樂呢?有,他也覺得有,但是這些快樂、幸福,都是非常地短暫,非常地短暫……然後我們要得到每一個快樂幸福,都要付出很多很多,這兩個完全就不成正比,他覺得這個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所以他要解脫,他從這個裡面想解脫,所以他也有這個追求,他的追求的方向不一樣,追求的東西不一樣,那他是有追求的。厭世就不一樣了,厭世他沒有追求,在他眼裡什麼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意義—厭世悲觀,它是一個非常負面的、很消極的一個心態,這兩個不一樣。
問:
那應該怎麼去思維?然後就可以利用這個厭世的心理,然後把它轉化成出離心?
堪布:
對,轉化成出離心。比如說,僅僅是厭世的話,它就是厭世,然後它後面也沒有什麼,它也沒有轉化;但是出離心的話,它有。比如說我們修藏傳佛教的四加行的時候,四加行(修)完了以後呢,它後面緊接著就講解脫的利益。解脫的利益是什麼意思?比如說世俗的很多名利,你覺得沒有意義,那是不是就什麼都沒有意義呢?它緊接著說,有一個東西你可能覺得有意義,那是什麼呢?就是解脫。解脫實際上就是一個,自己生命的一個升級、超越,然後自己的生命升級了以後,你以後就不受這些煩惱、貪嗔癡的影響,也就不受這個生老病死的影響。那我們現在是什麼呢?我們現在從來都不考慮自己的生命怎麼去升級,我們就考慮就是我們的電腦怎麼升級呀……我汽車怎麼升級呀……房子怎麼……,反正我們一直都考慮我們身邊的這些身外之物的升級,這個是我們最看重的—但是我們不會看重我們自己怎麼樣升級。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看我們的身邊所有我擁有的東西,全部就是被升級了,全部比起以前非常地好,但是我人就每一天都在衰老,我們人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了,那麼這樣子以後,我人一年不如一年,那我身邊的這些東西升級有什麼用啊?!沒有什麼用!所以他就覺得,最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升級,這才是最有意義了!那這個是在解脫的利益這裡面講。然後你看到有這麼一個東西的時候,立即就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生命沒有意義、活著沒有意義,這不就我們現在的所謂的空心病嗎?那這個時候你立即就不空心了,你就覺得有另外一個更好的東西,我可以去追求,這樣子以後,從這邊他就看到了希望,然後他就覺得,原來生命根本就不是那麼地絕望,根本就不需要(絕望)了。比如說你對這些世俗的很多東西,可能是不感興趣,或者是你本身是感興趣,但是因為什麼其他的各種各樣的客觀的因素,就你不成功,那你不成功,你也可以選一個不同的活法,你如果換一個不同的活法,那有可能在這個領域當中,有更多的突破和進展,都有可能,會有更好的收穫。這樣子以後,把這個悲觀厭世慢慢地轉化,轉化為另外一個力量、動力,你就出離心了,對。
問:
所以說,還是要思維解脫的利益。
堪布:
對,解脫的利益,你兩邊都要去看:一個就是看這個世俗的狀態是什麼樣子—我們不誇大其詞,就是客觀地、公正地去看世俗的問題;然後再回頭看解脫,到底人類根據我們自己的能力,能不能達到解脫這個層面上?即便是達到了,那有什麼樣的意義?達到之後又是個什麼狀態?你對比了以後,一下子就知道了,你就覺得:我應該追求哪個?我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我往哪個方向奮鬥……?一下子就出來了。那這個時候,這個厭世你就轉化了,成功地就轉化了,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