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粹

首頁 慧粹 教言精粹 上師的上師 | 紀念麥彭仁波切尊者誕辰

上師的上師 | 紀念麥彭仁波切尊者誕辰

分享

600-19-20-上師的上師|紀念麥彭仁波切尊者誕辰.png

今天是藏曆十月初五,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誕辰179週年的紀念日。

這位被雪域諸教派共尊為「文殊菩薩真實化身」的大班智達,早已被蓮花生大師授記為「弘揚大圓滿的太陽」。法王如意寶曾至誠讚歎:「我的傳承弟子所得點滴成就,皆源於麥彭尊者的加持與恩賜。」

他是上師的上師,是法脈傳承的核心,更是無數修行人信心的根基。值此尊者誕辰的殊勝日,讓我們向尊者致敬,更以信心承接好那份穿越時空的加持,令共與不共兩種悉地清泉,滋潤我等身、口、意之大地。

大乘種姓,慧光初顯

1846年,麥彭仁波切尊者誕生於多康河旁的雅秋當羌(今石渠縣內),自幼深信佛法,尤其具足出離心、菩提心、大悲及智慧等大乘種姓之力。

尊者六歲誦《三戒論》,七歲著《定解寶燈論》,聞法即悟深意,彷彿文殊智慧的化身,早早為弘法利生埋下伏筆,應證了蓮師的授記。

十歲便能無礙書寫誦文;十七歲時,因精通星算之學而聞名。尊者在華珠仁波切座下聽聞《入菩薩行論》智慧品,僅五日便徹悟義理,後來著成有名的《澄清寶珠論》。

尊者一生中親近過無數的善知識,聞授無量的經論,以講、著、辯三種方便,弘揚共與不共的甚深法要,其自生智慧明現,等同清淨虛空,在眾多學者中,無所畏懼,如獅子王,被諸教派共稱為「全知」。上師蔣揚仁波切曾讚歎他說:「彌勒密意現量而知,文殊之法現量通達,諸方學識無所不通。」

深妙善說,廣利有情

麥彭仁波切尊者為利樂有情,一生致力於實修,對顯密各宗有許多深妙善說,為後人留下千餘種法寶著述,包含傳記、讚頌,諸多經論注疏以及世間知識匯集等。其中《懷業祈禱文·大加持雲》深受法王如意寶的重視,法王曾說過:要想生生世世饒益眾生,念此祈禱文最有效。

《懷業祈禱文·大加持雲》別名《現有自在攝受祈禱文》、《大自在祈禱文》,它由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所造,是尊者大圓滿智慧的自然流露,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從外義而言,依靠它能獲得度化眾生的能力;從內義而言,依靠它能駕馭自己的分別心,從而使身心獲得自在。若能常聽、常念誦此禱文,可令身心逐漸獲得自在,甚至通達心的本來面目。

教法教主,美名傳揚

成千上萬的大智者都共同承認:尊者是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之化身,很早就肩負起弘揚釋迦牟尼佛教法之重任。他自己於圓寂前亦親自在遺書中寫道:「我本為大菩薩,為摧毀五濁興盛之惡世眾生煩惱而特意示現人間,凡與我結緣者都可獲得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之成就。」他以自己宣說真實諦之獅吼聲令無數眾生心生歡喜。

殊勝功德,近傳加持

麥彭仁波切尊者被稱為寧瑪巴最偉大的上師之一,法王如意寶雖沒有與尊者見過面,但從三歲時就對尊者生起了不共的信心。法王十五歲時每念一百萬遍麥彭仁波切祈禱文,就看一遍《直指心性》,當看了一萬遍的《直指心性》之後即證悟了光明大圓滿真義。由此可知,法王如意寶與尊者之間有殊勝之因緣。法王曾語重心長地開示說:「凡是我的傳承弟子,乃至得到點滴之成就,如於三寶生起剎那信心,皆來自於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的加持與恩賜。所以我的弟子,皆當於全知上師生起不共不退之信心,應當晝夜精勤祈禱求加持。」

可見麥彭仁波切尊者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有緣者應對尊者常懷感念之情,虔心祈禱尊者無偏教誨長住世間,精進修持利益自他的善法,惟願濁世眾生趨於解脫正道。


今日,我們憶念上師之上師,絕非僅是緬懷,而是點燃並傳遞那盞信心的慧炬。以尊者的教言為燈芯,以調伏自心為燈油,以護持法脈為燈盞,讓這盞由信心點燃的慧炬,化作代代相傳的朝陽。唯其如此,尊者這輪「弘揚大圓滿的太陽」,方能永恆照耀輪迴長夜,溫暖無量心靈,照亮究竟解脫之路。


素材來源: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及《全知麥彭仁波切略傳》編輯整理。
首/結語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正覺海」微信公眾號:《上師的上師:紀念麥彭仁波切尊者誕辰》

 

 回上一頁

推薦相關文章

595-19-15-怎樣做到以感恩的心態去看世界呢?.png

怎樣做到以感恩的心態去看世界呢?

若能用感恩的眼光、感恩的心態,去面對世界、面對整個人類,乃至整個生命,我們就會感到極大的幸福和快樂,從此以後,我們的生命也會變得更有意義。 因為在心存感恩的無形當中,就不會再有抱怨、仇恨、瞋恨等心態 ...

593-19-13-有三種東西,你必須丟掉!.png

有三種東西,你必須丟掉!

佛教把所有的煩惱,歸納為三種:第一種,貪,就是貪欲心。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要求我們一開始就要放棄所有的貪欲或欲望,本身這也不可能。 同時,有些欲望對人的發展還是有所助益的,佛經對此講得非常清楚。想讓自己 ...

592-19-12-世俗的生活到底有沒有意義?.png

世俗的生活到底有沒有意義?

一個人很渴的時候,別人跟他說,喝水是沒有意義的,不如乾脆去修行,那他不但不願意聽,還會很反感、很反對。 一個人餓的時候也是一樣,你跟他說,吃美食是沒有用的、沒有意義的,那他當然是聽不進去了。 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