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出離心,大家都覺得是老生常談,說多了、聽慣了,沒什麼新意。但是,所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知道」與「做到」!
我們先一起看看出離的定義:大乘、小乘佛教都讓我們先修出離心。「出」是出走,「離」是離開。從什麼地方出走、離開呢?當然是從輪迴當中。如果我們有了出離心,行善、念咒、放生之類的善事或修行才會成為解脫之因。
怎麼理解出離心?
所謂出離,不是讓我們出家當苦行僧,而是讓我們的生存目標脫離並高於物質、金錢、權力等外在的一切。讓自己的內心不再受外在事物變化的影響,永遠不會覺得無聊,也永遠不會以消極悲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叫做出離心。
如果沒有出離心,就會時常感覺無聊、空虛,沒有意義。有的身家幾十億、幾百億的人會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著。這些眾人羨慕的富豪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話呢?因為他們的夢想已經結束了。以前,成為有錢人是他們的夢想,現在已經圓夢,反而無所適從,不知道要做什麼了。
所以,出離心不僅是解脫的基礎,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大乘的出離心並不簡單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出離心不太一樣。小乘佛教的出離心,是絕對地厭惡這個世界,時時刻刻想著怎樣脫離輪迴,再也不回來;大乘佛教的出離心,則正如《華嚴經》所講——超越輪迴又不脫離輪迴,也就是將自己的級別提升到菩薩之後再回來。
用佛教的話講,大乘的出離心不墮兩邊。兩邊的意思是兩個極端,什麼極端?小乘佛教的阿羅漢自己解脫之後,從此再也不想回到輪迴,絕對地厭世,這是一個極端;而世俗之人根本不考慮解脫,絕對地執著於輪迴,這是另一個極端。在險要的山巔走路時,只有中間才安全,不能走路的兩邊,我們學佛同樣也要不墮兩邊。
別小看出離心,
這是我們的第一個目標
倘若我們此生的修行只達到了出離心的標準,之後因為人身無常或者其他原因,難以持續修行,那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下一世我們一定會從出離心開始繼續修行,這是確定無疑的。
因此,千萬不能忽略出離心,不要認為「出離心是很簡單的入門修法,我才不修出離心,我要脩大圓滿」,這是不對的。將來我們可以修大圓滿、大手印,也可以修禪宗和淨土,這些都是非常殊勝的法,但在缺失出離心的情況下修持,毫無用處。大家必須重視進入佛門後的第一個目標,這樣才能走上正確的學佛之路。
素材來源:本文依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灰字引言部分為小編語。
內容出處:
「慧燈之光網站new」微信公眾號:《別小瞧出離心,它可是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