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物質不可能讓我們幸福。為什麼呢?比如像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都希望過上像美國人那樣令人羨慕的生活。但美國人的人口只佔全世界人口的
在一些統計數據中,我們會發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
在
在日本,從
再看美國,在近三十年裡,美國人的個人所得、生活水平、經濟收入都較之前翻了三番,三十年前有
這種收入不斷增加,但生活滿意度、幸福感不但不增長反而下滑的現象,不是很令人奇怪嗎?因為按照我們過去所認為的有錢就會幸福的邏輯,美國人的收入翻了三番,他們的幸福指數也應該翻三番,可為什麼事實不是這樣呢?同樣,日本人的個人所得增長了五倍,為什麼他們的幸福指數沒有增長五倍呢?英國人的生產貿易額增長了
這些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以往我們認為可以從物質中獲得滿足的想法是錯的。其實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已經把它解釋得很清楚了,這句話在佛經中也經常提及:對物質的慾望,就像喝鹽水一樣,而鹽水非但不能解渴,還會越喝越渴。
人們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就會去發展生產,就需要更多的物質;而生活水平越提高,人們需要的東西就會越多,我們的工作量也就會更大。因為這些需求的滿足不會從天而降,它需要雙手去創造。需要的越多,自然付出的就越多;付出越多,人們的壓力就越大;壓力越大,節奏就越快,而往往在這個過程當中,人們的精神就會出現問題。
在
僅在
過去人們都覺得有錢就一定會幸福,所以不擇手段地大肆破壞、污染環境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隨之而來出現了更大的問題——精神上的問題,人們無法感受幸福。
世界上有一百五十五位大師曾經講過什麼是幸福,那到底什麼是幸福呢?幸福其實就是人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有時候來自金錢,有時候來自家庭,有時候來自其他方面。物質或金錢跟幸福有沒有關係呢?有關係,它們之間有多大的關係呢?從現有的數據看,我們的幸福感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來自於物質。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很有錢,我們能從物質金錢中獲得的幸福感最多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除此之外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的幸福感,都是從物質金錢以外獲得的。
如果有人說「我沒有宗教信仰、我不學佛、我不相信這些……」,這樣說可以,不學任何宗教也可以,但人的心靈問題卻不能不解決。如果不解決心靈問題,就有可能會出現抑鬱症,再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會引發自殺。
所以,心靈問題,我們一定要解決。
內容出處:
《我們為什麼不幸福?》